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你们…!”
豪格气得浑身发抖,豪格没想到自己一时的气愤之言,此刻竟然成了对手扎入自己身体的利刃。
他知道这是赤裸裸的构陷,但人证“确凿”,百口莫辩!两黄旗大臣也一时语塞,惊怒交加。
多尔衮不给对方喘息之机,声音陡然转厉:
“豪格,你看看这是谁?”
顺着多尔衮的声音望去,只见一位中年男子缓步走出人群,竟然是范文程!
只见范文程对着多尔衮躬身行礼,而后用不高的声音说道:
“肃清王多次夜访我府上,询问若是大汗有意外,当如何应处。老臣追随过两代大汗,苦劝肃亲王要本分行事,且不可僭越而为。”
“范文程!你。。。你胡说!”
“豪格!你身为皇子亲王,不思报国,反而心怀怨望,结党营私,暗藏祸心!你自己说,该当何罪?!”
殿内气氛瞬间凝固!济尔哈朗看着多尔衮冰冷的目光和殿外隐隐绰绰的两白旗精锐甲士,心中一片冰凉。
他知道,多尔衮已经掌控了局面,这是图穷匕见了!如果他此刻支持豪格,盛京城立刻就会爆发内战,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大局,他艰难地闭上了眼睛,选择了沉默。
代善原本是支持豪格的,可没想到这个蠢货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把柄落入了多尔衮的手里,这下子难办了。
在“确凿”的“罪证”面前,在济尔哈朗的默认下,在多尔衮兄弟掌控的绝对武力威慑下,豪格彻底败下阵来。
最终,议政王大臣会议在多尔衮的主导下,做出了裁决:
肃亲王豪格,心怀怨望,行为不检,削去亲王爵位,降为多罗贝勒。
剥夺其掌管的正蓝旗兵权,其牛录由诸王议分,实际大部分落入多尔衮集团手中。
同时责令其即日离开盛京,前往朝鲜前线“戴罪效力”,只准携带少量护卫。
这个裁决,彻底剥夺了豪格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实力,将他从权力核心扫地出门,形同流放。
豪格双目赤红,死死盯着高高在上的多尔衮,眼中是无尽的怨毒与不甘,但在雪亮的刀锋面前,他最终只能屈辱地低下头,在昔日部属复杂难言的目光中,踉跄地离开了象征权力巅峰的崇政殿。
豪格被驱逐,意味着多尔衮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济尔哈朗彻底沦为陪衬,两黄旗虽仍有不满,但群龙无首,在索尼、鳌拜等人被暂时压制或安抚下,已无法构成实质性威胁。
扫清了所有障碍,多尔衮的目光,终于投向了清宁宫深处那个仅剩一口气的“障碍”。
深宫之内,烛影摇红。崇德6年(1641年)五月十九日深夜,清宁宫突然传出悲报:大清宽温仁圣皇帝皇太极“驾崩”了!
清廷宣称是“无疾而终”或“旧疾复发”,但宫闱深处,流传着更加隐秘而惊悚的耳语:是有人用一方浸透药汁的锦帕,轻轻覆盖在了那位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的帝王口鼻之上,加速了他生命的终结。
执行者,或许是某个被收买的内侍,或许是某个心照不宣的御医。
皇太极之死,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彻底扫清了多尔衮通向权力巅峰的最后一块绊脚石。
紧接着,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的主持下,实为多尔衮一手操控,诸王贝勒、文武大臣齐聚崇政殿,做出决议:
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承大统!
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辅政,仍称“辅政王”。
这个决定,堪称多尔衮政治智慧的巅峰之作:
拥立幼主,避免了实力最强的多尔衮直接上位引发两黄旗,尤其是皇太极旧部的强烈反弹和内战风险。
济尔哈朗排在前面,满足了部分勋贵对“礼法”和“平衡”的心理需求,但所有人都清楚,真正的权力核心是多尔衮。
年仅六岁的福临,完全是一个完美的傀儡。多尔衮以“叔父摄政王”的身份,将名正言顺地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很快,盛京举行了新帝登基大典。六岁的福临在懵懂中被扶上冰冷的龙椅,年号“顺治”。寓意“治国顺利,华夏昌盛”,也暗含了多尔衮挥师南下、入主中原的勃勃野心。
龙椅之下,多尔衮身着亲王蟒袍,立于百官之首。他微微抬首,目光越过年幼的皇帝,投向南方那辽阔而烽烟四起的土地。他的眼神深邃、锐利,充满了掌控一切的自信和无尽的欲望。
盛京的风暴暂时平息了,但权力的尘埃并未落定。年幼的顺治帝只是一个符号,真正的巨龙已经苏醒,它磨利了爪牙,将目光投向了关内那片即将天崩地裂的锦绣河山。
喜欢明末封疆请大家收藏:明末封疆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