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继续北上,光武七年六月,帝国舰队穿过英吉利海峡与多佛尔海峡到达阿姆斯特丹外海。
荷兰大议长康拉德·范德林选择了投降。
打也打不过,不如投降大明。
他倒干脆。
阿姆斯特丹港,康拉德·范德林率领议会官员,贵族还有在家的各领地总督恭恭敬敬的站在港口迎接大明帝国的皇帝光武帝。
光武帝对范德林的表现很满意。
议会大厅,光武帝坐在临时摆放的王座上,对全世界宣布:
荷兰从光武七年六月十六日以后成为大明帝国的属国。
荷兰国的日常事务由帝国派来的瑞宁郡王王锦普管理,由康拉德·范德林协助。
瑞宁郡王是光武帝同父异母弟弟,其母是太皇太妃张嫣。
张嫣已于光武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王锦普今年三十一岁,跟着帝国舰队东征西战,是帝国海军骁将之一。
阿姆斯特丹郊外,一座原本属于某位显赫荷兰贵族的豪华庄园,被光武帝钦定为临时行宫。荷兰人高效率地将其改造,融入了鲜明的东方元素:朱红的廊柱、琉璃的瓦当、威严的石狮点缀在修剪整齐的欧式园林间,象征着大明帝国在这片新归附土地上的无上权威。
光武七年七月初七,织女节。
这座中西合璧的行宫张灯结彩,前所未有的盛大庆典在此举行。欧洲诸国的皇帝、国王、选帝侯、大公、首相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和精心准备的礼物,云集于此。英王查理二世、法王路易十四、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以及意大利诸邦的代表们……欧洲的权力核心,在明帝国舰炮的“礼遇”下,汇聚一堂。
宴会厅内,灯火辉煌,丝竹管弦演奏着经过改编的宫廷雅乐,珍馐美味流水般呈上,既有东方的山珍海味,亦有西方的精致佳肴。觥筹交错间,表面一片和乐融融,但空气中弥漫着微妙的不安与试探。每一位欧洲君主都在掂量着这位年轻东方帝王的真实意图,以及自己国家未来的命运。
**《明帝国与欧洲诸国和平发展条约》:定海神针**
庆典的高潮,并非歌舞,而是严肃的条约签署仪式。
在光武帝威严目光的注视下,一份名为《明帝国与欧洲诸国和平发展条约》(后世史称《阿姆斯特丹和约》)的文件被郑重宣读并展开。
条约的核心内容清晰而震撼:
1. **和平共处原则:** 明帝国与签约欧洲诸国承诺彼此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不以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解决争端。
2. **共同富裕理念:** 各方倡导开放贸易,促进经济交流,共同繁荣。
3. **不干涉内政与“不以大欺小”:** 明帝国明确承诺,尊重欧洲诸国现有政治格局及内政自主权,不以自身强大力量欺凌任何欧洲国家(无论大小)。签约诸国亦应遵循此原则处理彼此关系。
4. **罗马教皇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条约特别强调,大明帝国皇帝及签约各国君主共同确认并保障罗马教皇徐静姝的崇高地位与人身安全。任何对教皇陛下的亵渎、侵犯或威胁行为,都将被视为对大明帝国核心利益的严重挑衅,帝国将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武力)予以回应的权力。徐静姝教皇代表教廷,其权威与教廷财产受帝国及签约国共同保护。
这份条约如同一颗巨大的定心丸,瞬间驱散了笼罩在欧洲君主们心头的阴霾。尤其是“不以大欺小”的明确承诺,让那些实力较弱、担心被帝国吞并的小国代表几乎热泪盈眶。原来这位横扫千军的东方帝王,所求并非领土扩张,而是确立一种由其主导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短暂的寂静后,大厅内爆发出由衷的欢呼:
“吾皇(陛下)圣明!和平万岁!繁荣万岁!”
教皇徐静姝身着庄重的教廷礼服,在圣座侍卫的簇拥下,发表了简短而有力的讲话。她感谢光武帝及诸国君主对教廷地位的确认与保护,呼吁各方遵循条约精神,以和平与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并承诺教廷将继续作为信仰的灯塔和道德的指引。她的发言,为这份由强权主导的条约,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环。
**归程与新任务**
盛大的庆典落幕,欧洲诸国君主带着各自的心思与承诺陆续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