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故事志

:南宋的飘摇与抗争(1 / 2)

上回书说到,金兵攻破开封,徽、钦二帝被俘,北宋轰然崩塌,史称“靖康之耻”。这一耻,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震碎了中原大地的安宁,也让宋朝的命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但宋朝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一位皇子在风雨飘摇中挺身而出,扛起了延续宋朝国祚的大旗,他就是宋徽宗第九子赵构。

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南宋由此拉开序幕。可这新立的朝廷,根基不稳,外有金兵的步步紧逼,内有山河破碎、人心惶惶的困局,犹如在惊涛骇浪中漂泊的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高宗即位之初,迫于形势和舆论压力,起用了主战派李纲为相。李纲一心报国,上任后便积极整顿军备,招募士兵,修筑城防,试图重振宋军士气,收复失地。他还推荐了宗泽等一批爱国将领,宗泽被任命为东京留守,负责守卫旧都开封。

宗泽到任后,积极联络北方的抗金义军,如王彦领导的八字军等,这些义军活跃在太行山区,他们在脸上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以示抗金决心。宗泽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金力量。在宗泽的带领下,宋军多次击败金兵的进犯,稳定了开封周边的局势。宗泽还先后二十多次上书高宗,恳请他回銮开封,以图恢复中原。

可高宗赵构,早已被金兵的凶悍吓破了胆,一心只想偏安江南,对宗泽的请求置之不理。不仅如此,在主和派的谗言下,高宗很快就罢免了李纲,这让主战派将士们大失所望,也寒了天下百姓的心。

失去朝廷支持的宗泽,独木难支,最终忧愤成疾,背上毒疮发作。临终之际,他仍高呼“过河!过河!过河!”三声,带着未能收复中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宗泽一死,开封的抗金形势急转直下,金兵再次南下,开封沦陷。

高宗赵构则一路南逃,先到扬州,后又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将临安作为行在,也就是临时都城。在逃亡过程中,还发生了“苗刘兵变”。苗傅和刘正彦两位将领,因不满高宗宠信宦官,逼迫高宗退位,让年仅三岁的皇子赵旉即位,由隆佑太后垂帘听政。虽然这场兵变很快被平息,但也让高宗意识到,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局势岌岌可危。

此时,南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抗金将领,岳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岳飞自幼习武,心怀报国之志,早年便投身抗金战场,屡立战功。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百姓爱戴。岳家军作战勇猛,多次以少胜多,让金兵闻风丧胆。

绍兴四年,岳飞奉命北伐,他率领岳家军一路北上,收复了襄阳六郡,这是南宋首次取得大规模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北伐,深入中原,取得了郾城大捷、颍昌大捷等一系列辉煌胜利。在郾城之战中,岳飞亲率岳家军精锐,以背嵬军为先锋,大破金兵的“铁浮屠”和“拐子马”。“铁浮屠”是金兵的重装骑兵,人马皆披重甲,宛如铁塔一般;“拐子马”则是左右两翼的轻骑兵,机动性极强。岳飞针对其特点,命士兵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等兵器,上砍骑兵,下砍马腿,金兵阵脚大乱,死伤无数。

岳家军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了离汴京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此时,北方的抗金义军纷纷响应,他们打着岳家军的旗号,四处袭击金兵,金兵士气低落,陷入了困境。岳飞兴奋不已,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眼看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可就在这时,高宗赵构却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

原来,高宗担心岳飞北伐成功后,迎回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再加上秦桧等主和派在一旁煽风点火,极力主张求和。岳飞无奈,只能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含恨退兵。

岳飞回朝后,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秦桧为了彻底实现求和目的,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以及部将张宪逮捕入狱。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岳飞被秦桧以毒酒赐死于临安大理寺内的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岳飞之死,震惊朝野,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纷纷为其鸣冤叫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