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故事志

:王安石变法与北宋风云(1 / 2)

上回书说到,宋仁宗离世后,历经宋英宗短暂在位,宋神宗赵顼即位。这位年轻帝王眼见宋朝虽表面繁华,实则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决心大展宏图,改变现状。恰在此时,王安石走进了他的视野,一场震动朝野的变法就此拉开大幕。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王安石这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早就在地方任职时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宋朝的种种弊端洞若观火。他向神宗呈上变法的纲领性文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详细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与具体举措。如今得神宗支持,他更是干劲十足,一心要把这暮气沉沉的大宋朝堂彻底革新。

变法内容繁杂,涵盖经济、军事、教育等诸多方面。先说经济上,青苗法首当其冲。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官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既解了农民燃眉之急,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一举两得。可实施起来却变了味,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强行摊派贷款,不管农民需不需要都得借,还款时又催得紧,不少农民苦不堪言。

再说募役法,原本百姓要轮流服徭役,如今改为交钱,由官府雇人服役。这本意是让百姓能安心务农,也提高了服役效率,可富户借机逃避役钱,加重了普通百姓负担,一时间怨言四起。

农田水利法倒是大受欢迎,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短短几年,全国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灌溉了无数农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可也有地方为了完成任务,盲目上马工程,劳民伤财。

市易法针对商业,官府在市场上买卖货物,平抑物价,限制大商人垄断。这本是利民之举,却遭到大商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合朝中保守派,对王安石百般诋毁。

军事方面,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保丁接受军事训练,既节省了军费开支,又能维护地方治安。将兵法精简军队,裁汰老弱,选拔有才能的将领负责训练军队,提高了宋军战斗力。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等旧科目,注重考察经义策论,选拔真正有学识、能治国的人才。还设立太学三舍法,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优秀者可直接为官。

变法伊始,朝堂上便吵得不可开交。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变法扰乱了社会秩序,侵害了百姓利益。司马光与王安石本是好友,如今却因变法理念不同,针锋相对。朝堂之上,两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争论不休。

司马光说:“安石,你这变法操之过急,青苗法让百姓背上债务,募役法加重民生负担,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王安石反驳道:“君实兄,如今大宋积弊已久,若不变法图强,如何抵御外敌,如何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这些不过是改革初期的小问题,日后自会完善。”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神宗皇帝夹在中间,也是左右为难。但他改革决心坚定,还是力挺王安石,变法得以继续推行。

随着变法深入,问题逐渐暴露。地方官员执行不力,再加上保守派暗中抵制,许多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民间反对声浪也越来越高,一些原本支持变法的大臣也开始动摇。

熙宁七年,天下大旱,数月无雨,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保守派趁机发难,说这是变法触怒了上天,是上天降下的惩罚。神宗皇帝本就对变法心存疑虑,这下更是惶恐不安。王安石无奈,只好暂时辞去宰相之职。

可王安石一走,变法陷入停滞,保守派得势,纷纷废除变法措施。神宗皇帝这才意识到,变法虽有问题,但不能全盘否定。于是,熙宁八年,王安石再次被起用为宰相。

可此时的王安石,已不复当年意气风发。他发现,变法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一些人争权夺利,阳奉阴违。再加上长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悲痛万分,心灰意冷。熙宁九年,他再次辞去宰相之职,从此退居江宁,不再过问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