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一盏接着一盏亮起来,林羽站在街角,SQUID显示屏上红色波峰刚降下去。他没收拾设备,反倒把探杆又使劲往地面接缝处压了压。脉冲持续81秒,误差不到0.3秒,和D - 7井周边储能站功率下降时间一模一样。终端弹出的全球警报还在界面中央悬着,红框没消,三级响应状态已经同步到所有联网节点。
他转身进了临时驻点,门没锁死。防磁箱开着,古书摊在桌上,“火种非燃,乃引”那行铅笔标记在灯光下特别清楚。他没碰书,把存储卡插进读卡器。底层日志里“ECHO - 9同步完成”还在,字符排列顺序和母亲实验室日志末尾协议签名一样。他调出协议结构图,发现“Zn - switch_v3”激活后,系统会自动扫描特定IP段,建边缘通道回传数据。
军用链路认证没过,民用频道被截,但协议本身留了个入口。他造了个调度中心维护终端身份包,把源地址伪装成C - 12节点备用监控单元。数据流刚接入,系统提示“低权限只读”,不过他能看见内部广播队列了。一场紧急闭门会议正开着,音频流没加密,却被压缩成窄带信号,普通设备还原不了。
他启用离线解码模块,把信号拆成原始波形。解码时,一段0.37秒杂音突然冒出来。波形像锯齿一样上升,峰值在第0.21秒,和母亲日志里“Zn - switch_v3”首次启动音频特征一样。他暂停播放,把这段杂音单独弄出来,标成“隐藏触发序列”。音频接着播,会议内容慢慢出来了。
“太阳能转化阵列72小时内完成预部署。”一个声音说,“全球深井监测网络当能量缓冲层,吸收地壳异常波动。”
林羽手指停在键盘上。他调出D - 7井地理坐标,和城市电网衰减时间轴叠一起,发现能量扩散路径和太阳辐射入射角偏了0.6度。这个角度能让地表接收装置在特定时候形成聚焦效果。他打开技术通报附件,看到“阵列谐振频率”写着“0.37赫兹”,和SQUID抓到的0.372赫兹就差0.002。
这肯定不是巧合。0.002赫兹频差能引发共振叠加,地壳深层有能量扰动时更明显。他赶紧调二十年前南极科考队“地心低语”项目档案。文件编号加密了,他在权限请求包里加了旧日志验证密钥,那是母亲实验室最后一次传数据用的认证办法。
系统卡了一下,返回一份扫描件。档案第17页有张手绘草图,显示地核能量通过多层岩层传导,最后被地表装置抓住。草图边上有行小字:“火种引信,非直燃。”字写得歪歪扭扭,笔压不一样,和古书上铅笔标记是一个人写的。
他放大图像,看到草图右下角有个编号:D - 7 - α。这就是D - 7井初代代号。档案说这项目二十年前因为“不可控能量反馈风险”停了。现在“太阳能转化方案”核心参数和D - 7 - α设计图差不多,就是能量源从地核波动换成太阳辐射。
会议音频接着播:“……方案进入不可逆预部署流程,高能实验都停,深井监测站自动响应。”
林羽关了音频,开始打包数据。他把SQUID原始波形、电网衰减模型、历史档案比对结果弄成一份报告,叫“Zn - switch_v3协议兼容性测试报告”。文件头做成系统自动生成样子,时间戳和调度中心日志同步。他在文件末尾加了个加密跳转链接,指向完整时空关联模型。
上传通道锁了,他用协议残留调试接口,把文件弄进日志流。系统当常规维护记录,没拦截。上传进度到98%,直播平台后台跳出通知:观众数到999,983了。
弹幕刷出一条消息:“别相信光。”
他没停,接着发剩下数据。进度条到100%,系统提示“日志归档完成”。他拔下存储卡,屏幕闪了一下,显示“ECHO - 9协议第二阶段已确认”。
腕表震了一下。他低头,直播界面自动弹出来。观众数停在999,983,不动了。弹幕清空,就“别相信光”在中间。他关了界面,拿起SQUID设备准备走。
这时候,终端自动亮了。一封没请求过的回执文件在下载。发件人没标识,传输路径过了七重中继。文件解压后,就一段视频。
画面晃得厉害,像拿着拍的。背景是个地下空间,岩壁有荧光标记,编号D - 7。镜头扫过一台设备,外壳刻着“Zn - switch_v3原型机”。一个背影站在操作台前,穿旧式科研服,在输指令。那人抬手,输最后一位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