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荒后,老陆带人开始平整土地,工具是尖头的木棒和动物肩胛骨材质的木铲,方法是将大块的泥土敲散,挖出小块的石子。
在金属犁出现之前,深翻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只是对土层表面10厘米左右进行操作。
整理土地是一项特别精细的工作,往往持续数百年。和大多数人想象中不同,一块空地可算不上农田。现在清理出来的只是生土地,也就是所谓的贫田。即使播种,也收获不了多少东西。
开荒的正确做法是先在上面种植苎麻大麦等不怎么挑地的作物,持续数十年的种植过程中,不断的将其中的石子等杂物清理出来,树根抛掉,补充肥料,这才能将生地逐渐转换为良田。
此外配套的道路、灌溉水渠等农业工程也不能落下。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可想而知是多么庞大的工程。许多现代人奇怪古代荒地那么多为什么没人去开垦,真是何不食肉糜的感慨。
现在是向少华部落传授技术,还不至于这么讲究,凑合着能播种就行了,精耕细作的各种技巧是他们在之后几千年的耕种生活的必答题。
大致将土地翻整出来后,下一步是起垄,也就是沿着季风的方向,堆起等距的土埂,作物播种和生长都在较高的土埂上。
这样不但便于排水通风,也便于农民沿着田埂行走照顾农田中的庄稼,土埂上的庄稼,也会长得整整齐齐。
这只是一个价值1个投资点的小小技术,但偏偏绝大多数文明都没有点出这个技术。他们所谓的种植就是把种子随便撒撒,长出来多少长成什么样就不管了。可以说是看不到一点诚意。
正值秋天,族人们在老陆的指导下种下第一茬大麦,播种采取点种法,也就是用尖头棒在泥土上戳一个一指深的小洞,在其中洒下几粒大麦,再用脚填土抹平。
太深了种子长不出来,太浅了会被雀鸟挖出来吃掉,这个深度也是农业文明的经验之一。
选种、烧荒、整理土地、播种和选育等十几项农业生产技能组,总共耗费145个投资点。目前能传授的只有这些,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根据四季自然现象的变化确定节气,根据节气时间指导农时。
但是节气和历法的制定,一方面需要文字和数学的前置技术,另一方面也要经年累月的观察,老陆一行肯定不能陪少华部落硬耗这么长时间。只能告诉老绿,春天树木冒新芽的时候,你们就该种粟米和豆子了。
农业知识传授完毕,一开始带过来的投资点只剩下63点。根据本次文明投资竞赛规则,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次文明进程结算,获得额外的投资点。
虽然不清楚额外的投资点具体能给多少,不过按照对祖灵的理解,肯定不会太小气。
那么就没有必要将这些点数积累到下个时代,必须抓紧时间全部用完。而且文明的起步很重要就像学习,现在打好基础,以后才会发展的更快。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导师们好好利用了这63个投资点,对少华部落这株文明的幼苗进一步强化。华夏文明第一次当文明导师,总得给弟子一点真东西。
于是老陆等人拿出来的是水利工程和堆肥技术,这是华族的独门绝学。
水利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但最初的起源,是一处处不起眼的池塘。
在农业耕作区周围,选择天然地势凹陷的区域,从上游挖出水渠,引水灌入形成池塘。由于土木圣体的加持,这项工程并不算艰难。
池塘的主要作用可不仅仅是蓄水,它是华族农业传统必不可少的核心设施。
池塘本身可以提供相当丰富的物产,比如说鱼、鳖、虾、河蚌、螺蛳。这些都是美味可口的食物,也是重要的蛋白质补充。
只要在水渠的关卡处设置细纲,阻止水产逃进大河中,那么池塘里的鱼就成了“家鱼”,随取随用。
因为畜牧已经点出来,鸡粪和猪粪是非常不错的鱼饲料,将其投放到水体中增加水体的肥度,又一次循环利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