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封疆

第509章 京都新气象(1 / 2)

当前,拥护明成天皇的一派势力主要有:

魏渊统帅的大明远征军精锐,约三万人左右,装备精良,战力强悍,后续毛利和四国的军队也在陆续赶来。

近畿地区在京都大捷和安土再封后倒戈或宣誓效忠的大名,如近江部分领主、山城国部分豪族、伊势部分势力等。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兵源、粮草和战略纵深。

以上总兵力在十三万左右。

京都御所的明成天皇及支持天皇的公卿集团,他们是“大义名分”的化身。

被魏渊重新扶植、具有强大象征意义的织田家,及其吸引来的织田旧臣和感念信长恩义的势力,如前田、丹羽等虽未直接加入,但态度明显软化甚至倾向王师。

保幕派势力包括:

德川家光亲自统帅的幕府直属旗本八万骑及谱代大名精锐,如酒井、本多、榊原等家族,这是幕府统治的根基和最强大战力,目前集结于尾张、美浓一线的清州城周边。

与德川家有血缘或深厚利益捆绑的大名,如御三家(尾张、纪伊、水户德川)、越前松平家、会津保科(松平)正之等,他们提供着重要的兵力和后勤支持。

总兵力在二十万左右。

虽非谱代,但或因领地位置、或因畏惧幕府权威、或因利益交换而选择站在幕府一边的大名,如关东的部分领主、北陆前田家,虽然对织田事件有触动,但整体仍持谨慎支持幕府态度,其百万石体量是幕府重要依仗、九州部分亲幕势力等。

京都所司代残余及部分顽固公卿,在京都事变中幸存或逃脱的幕府官僚,以及少数在政治立场上深度捆绑幕府的公卿。

部分与幕府关系密切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比叡山已倒向王师,但其他如净土真宗本愿寺势力态度复杂。

双方阵营犬牙交错,势力看似大致相当。

保皇派拥有“大义名分”、高昂士气、魏渊的卓越指挥和战术优势;保幕派则掌控着更为庞大的人口、资源基数、相对完整的统治体系和德川家光尚存的威望。

一场决定日本未来数百年国运的全面内战,已不可避免。整个日本列岛,从东北的雪原到九州的火山,都弥漫着大战将至的紧张气息。

在安土城初步稳定局势后,魏渊抽身返回京都。

京都虽已解围,但战争的创伤随处可见。然而,御所内的气氛却与以往截然不同。

魏渊再次觐见明成天皇。

这一次,天皇的御座旁,侍立着一位身着崭新、华贵“束带”朝服,气度沉稳中带着难以抑制激动的年轻人——三条晴川!

“天朝上使劳苦功高,解京都之危,破贼军锋锐,功莫大焉!”

明成天皇的声音依旧清冷,但语气中多了一份真切的感激。“朕已依你所奏,擢升三条卿为内览、关白,总理朝廷政务。”

“臣,三条晴川,叩谢天恩!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条晴川深深拜伏,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关白!

这是公卿的最高顶点!

自藤原道长时代以来,三条家虽为清华家,但已沉寂太久太久。他毕生的隐忍、付出、乃至在京都围城时的提心吊胆,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最丰厚的回报!

三条家的门楣,将因他而重新闪耀!

退朝后,三条晴川没有立刻回府,而是站在御所清凉殿的廊下,望着远处。

他的府邸方向,此刻正传来阵阵喧嚣。他吩咐心腹回去看看情况。

不久,心腹回来,脸上带着笑意:

“大人,是工人们在修缮府邸。按照您之前的吩咐,只做必要加固和清理。不过……”

“不过什么?”

晴川问道。

“工头说,西侧院墙有一段朽坏得厉害,建议拆除重建一小段。小的去看了,确实如此,若不重建,恐有倾覆之险。”

若是以前,三条晴川定会为这笔计划外的开销发愁,甚至可能选择继续修补将就。

但此刻,他只是略一沉吟,便平静而坚定地说道:

“既如此,便拆了重建吧。用上好的木材,务必修得坚固、齐整。还有,正门那对有些掉漆的唐门,也一并重新上漆,要朱砂色,亮堂些。”

他的目光扫过御所内那些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建筑。

“三条家的门面,该亮起来了。”

心腹领命而去。

三条晴川独自站在廊下,微风拂过他崭新的朝服衣袖。

他伸手轻轻抚摸着袖口精致的刺绣,感受着那厚重的质感。远处府邸方向隐约传来的敲打声和工匠的吆喝声,在他听来,不再是令人烦忧的噪音,而是家族重获新生的美妙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