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在明末

第450章 光武帝严查土地(2 / 2)

太上皇王凌真的赤着脚,踩在刚刚解冻、还带着凉意的松软泥土里。他挽着裤腿,正和几个老农一起,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红薯秧苗栽进新翻的地垄里。皇后朱媺娖和贵妃张雪在一旁帮忙递苗、浇水。石红玉则带着几个半大的皇子皇孙,在不远处学骑小马,清脆的笑声洒满田野。

“老哥,这‘番薯’苗,真能像南洋传说的那样,亩产数十石?不挑地?” 王凌抹了把汗,问身边一个皱纹深刻的老农。

“回太上皇的话,” 老农恭敬中带着亲近,“千真万确!耐旱、耐贫瘠,坡地、沙地都能长!叶子能喂猪,藤蔓能当柴,块根顶粮食!活命的好东西啊!新皇陛下圣明,从吕宋弄来这宝贝,推广天下,真是活人无数的德政!” 老农看着眼前这片曾经被洪水反复蹂躏、如今规划整齐的田地,眼中充满了希望。

王凌直起身,望着远处开封城新修的、坚固高大的堤坝和城墙,再看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以及田埂上嬉闹的孙儿孙女,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如同脚下泥土般朴实而满足的笑容。这亲手栽下的秧苗,连接着地气,也连接着帝国的未来。枪炮开拓的疆土,终究需要这泥土里生长的根脉来滋养、稳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与此同时,万里之外的紫禁城养心殿。

光武帝王锦繁站在那幅巨大的寰宇图前,手中捏着一份刚刚由快马(辅以部分路段电报接力)从南直隶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报。奏报来自“清田钦差行辕”左都御史陈廷敬,厚厚一叠,附有数十张清晰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苏州府某县被查抄的豪强庄园。粮仓里堆积如山的陈米新谷,地窖中整箱的金银珠宝,与照片另一侧那些面黄肌瘦、捧着刚刚按“每人五亩”标准重新拿到的、属于自己的小块田契而喜极而泣的佃农,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奏报详细罗列了涉案的十七名地方豪强、八名州县官吏的罪行、籍没田产钱粮数目(数字庞大得惊人),以及初步的处置方案:主犯斩立决,家产充公,举族流放极北行省矿场;从犯及涉案官吏依律严惩。

光武帝面无表情地看完,提起朱笔,在陈廷敬拟定的处置意见上,只批了四个力透纸背、杀气凛然的大字:

“依议,速办!”

他将批好的奏报交给侍立一旁的秉笔太监,目光再次投向寰宇图。他的视线越过大明的核心疆域,掠过波涛万顷的太平洋,最终落在美洲西海岸那片被标记为“金山总督府”的广袤土地上。那里,标注着几个新近建立的移民点符号。

“传旨给金山总督郑宏,” 光武帝的声音平静无波,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意志,“首批三千户无地移民船队,务必于季风转向前提早启航。所授田亩,必须足额、肥沃。告诉那些远行的子民,”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日月所照之处,皆为大明之土。光武皇帝给他们的地,谁也夺不走!”

太监躬身领命,疾步退出。殿内恢复了寂静。光武帝独自立于图前,年轻的脸上,是承继自父亲的刚毅,以及属于他自己的、开创新纪元的勃勃雄心。帝国的巨轮,在他手中,正沿着“以土为本,以民为天”的新航向,破开旧时代的沉疴与阻力,坚定地驶向深蓝。

殿角的自鸣钟,发出清脆的报时声。光武元年的春天,正以铁血与希望交织的方式,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古老而庞大的帝国。而西苑菜畦里那几株在太上皇亲手侍弄下悄然抽芽的红薯藤,也在温暖的春阳里,无声地蔓延着生命的绿意。

喜欢王凌在明末请大家收藏:王凌在明末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