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想了想,安慰道:“大嫂,您别着急。您可以带着孩子先去南大洲,官府会照顾你们的。您丈夫的情况我们会记录下来,等他病好了,如果还想去,我们也会给他安排后续的行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妇女听了李铭的话,感激地说道:“大人,您真是好人啊。那我就带着孩子去试试,说不定到了那里日子会好起来。”
在官员们的积极努力下,越来越多的百姓报名参加移民。一艘艘官船满载着怀揣着希望的移民驶向了南大洲。
当第一批移民到达新直隶省(达尔文市)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虽然这里还没有像大明本土那样繁华,但是广袤无垠的土地、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生机。
一位名叫张大山的年轻移民,他原本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在大明本土一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当他踏上南大洲的土地,看到那一片等待开垦的土地时,心中充满了喜悦。他兴奋地对身边的同伴们说道:“兄弟们,你们看,这就是咱们的土地啊!只要咱们好好干,以后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移民们在官员的带领下,来到了预先划分好的土地上。每个人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百亩地和免费的农具、种子。张大山看着手中的锄头和种子,眼中闪烁着光芒。他立刻开始动手清理土地,准备播种。
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移民也纷纷行动起来。大家齐心协力,有的除草,有的翻地,有的播种。虽然天气炎热,但是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了南大洲。他们带来了大明本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直隶省,各个村庄和城镇逐渐建立起来。街道两旁的房屋越来越多,集市上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
在农业方面,由于南大洲的土地肥沃,加上移民们的辛勤劳作,庄稼长势喜人。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获得了丰收。农民们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和沉甸甸的稻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张大山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一百亩地获得了大丰收。他不仅还清了在大明本土欠下的债务,还盖起了一座新房子。他站在新房子的门口,望着自己的农田,感慨地说道:“多亏了陛下和太子殿下的好政策,让我在这南大洲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除了农业,南大洲的矿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王锦天在探矿的过程中发现的巨型铁矿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一批批的工匠和矿工来到这里,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采出了大量的铁矿石。这些铁矿石被运往永昌市的工厂进行加工,制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和工具。
在工业的带动下,南大洲的商业也日益繁荣。各个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商人的队伍不断壮大。新直隶省的省会达尔文市成为了南大洲的商业中心之一,街道上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在教育方面,官员们也没有忽视。他们在各个城市和村庄建立了学堂,聘请了优秀的教师,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学习科学知识。这些学堂不仅培养了南大洲本地的人才,也为后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从永昌二十一年到永昌二十三年,三年时间,移民三百万到了南大洲。在官民的共同努力下,南大洲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个省份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着南大洲的发展。
永昌帝在紫禁城的宫殿里,看着南大洲传来的捷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和太子的决策是正确的,南大洲必将成为大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太子王锦繁站在永昌市的城楼上,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自豪。他知道,这只是南大洲开发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他们。他暗暗发誓,要带领着南大洲的官民们继续努力,让南大洲成为大明最繁荣、最富饶的地方。
在新直隶省的各个城镇和村庄里,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孩子们在学堂里快乐地学习,老人们在树荫下悠闲地聊天,年轻人则在田间地头、工厂矿山里辛勤地劳作。南大洲正以一种蓬勃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那些曾经对南大洲开发有抵触情绪的官员们,看到如今南大洲的繁荣景象,也都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他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决心为南大洲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喜欢王凌在明末请大家收藏:王凌在明末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