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人大鉴

第10章 汉成帝刘骜(1 / 2)

一、刘骜的成长背景与太子之路

1.皇室出身与幼年宠爱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刘骜出生于甲馆画堂,他是汉元帝刘奭的嫡子,生母是孝元皇后王政君。作为汉宣帝的嫡皇孙,刘骜自出生便备受瞩目,汉宣帝对这个孩子喜爱有加。宣帝亲自为他取名为刘骜,“骜”即骏马之意,寓意着刘骜将来能如骏马般驰骋,有一番大作为,还赐予他字“太孙”,并时常将他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在汉宣帝的宠爱下,刘骜度过了幸福的幼年时光,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让他在皇室中拥有了特殊的地位,为他日后的太子之路奠定了基础。

2.太子之位的确立

黄龙元年(前49年),汉宣帝驾崩,刘骜的父亲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四月,年仅4岁的刘骜被正式立为太子。汉元帝起初对刘骜寄予厚望,青年时期的刘骜爱读经书、喜欢文辞,行事宽博谨慎。有一次,元帝紧急召见刘骜,他因不敢横穿皇帝专用的驰道,绕路前往而迟到。元帝了解缘由后,对他的守礼之举十分赞赏,还特意下令以后太子可以直接穿越驰道。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刘骜逐渐沉迷于玩乐。建昭四年(前35年),中山哀王刘竟去世,刘骜前往吊丧却毫无哀伤之情。这让元帝极为恼火,认为他缺乏慈仁之心,不配为人主,一度产生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但由于刘骜是宣帝喜爱的嫡皇孙,且宠臣史丹力保刘骜的太子之位,元帝最终没有付诸行动。就这样,刘骜在经历了一些波折后,依然保住了太子之位,等待着登上皇位的那一天。

3.太子时期的转变与危机

青年时期的刘骜本爱读经书、行事谨慎,是众人眼中未来明君的合适人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行为发生了巨大转变。在侍从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触到一些关于男欢女爱之事的书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终日沉湎于玩乐之中。

建昭四年(前35年),中山哀王刘竟去世,这一事件成为了刘骜太子之位的重大危机。刘竟是汉元帝的幼弟,与刘骜一同游学长大。汉元帝见到前来吊丧的刘骜,本以为他会因失去一同长大的兄弟而哀伤,可刘骜却毫无悲戚之色。这让元帝极为恼火,愤怒地表示一个不慈和仁爱的人不配奉祀宗庙、做百姓的父母,认为刘骜不具备成为君主的基本品德,遂萌生出改立太子的想法。

就在刘骜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之时,宠臣史丹发挥了关键作用。史丹曾被元帝诏令护佑太子,他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为了保住刘骜的太子之位,史丹脱下帽子向汉元帝谢罪,解释称是自己见陛下因哀伤中山王而伤身,所以在太子进见前,特意嘱咐他不要哭泣,以免让陛下更加感伤。史丹的这番说辞,巧妙地为刘骜开脱,让元帝的怒气得以缓解。最终,由于刘骜是宣帝爱孙以及史丹的力保,元帝没有将改立太子的想法付诸实施,刘骜暂时保住了太子之位,但他未来的皇位之路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刘骜的登基与初期政治举措

1.登基与王氏外戚崛起

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汉元帝刘奭驾崩,六月,皇太子刘骜继承皇位,是为汉成帝。刘骜登基后,尊生母王政君为皇太后,自此,王氏家族开始登上西汉的政治舞台。

王政君成为皇太后后,迅速将王氏家族的成员安插到朝廷的重要位置。她的兄长王凤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此后,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纷纷封侯拜相,势力逐渐膨胀。河平二年(前27年),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五人同日封侯,时人称之为“五侯”。王氏家族一门十侯,其权势之盛,在西汉历史上实属罕见。

王氏家族的崛起,使得西汉朝廷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外戚势力逐渐取代了宦官和朝臣的地位,成为了朝廷的主导力量。然而,王氏家族的专权也引发了一些朝臣的不满和反对,但在刘骜的纵容下,这些反对声音都被一一压制。王氏家族的崛起为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也加速了西汉王朝的衰落。

2.打击宦官与权力斗争

汉成帝刘骜登基后,面临着宦官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汉元帝时期重用宦官,石显等宦官势力不断膨胀,把持朝政,结党营私,严重威胁到皇权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刘骜决定利用外戚势力来打击宦官集团。

刘骜首先将矛头指向了石显。石显在元帝朝权势滔天,结怨众多。刘骜即位后,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趁机罗列石显的罪行,向皇帝弹劾。刘骜顺势免去石显的中书令之职,将其调为长信太仆,远离权力中心。失去权力的石显很快遭到昔日仇家的报复,最终忧愤而死。

石显倒台后,其党羽也受到牵连。刘骜下令将石显的亲信全部免官,清除了宦官集团在朝廷中的势力。同时,刘骜大力提拔外戚王氏家族,让王凤等外戚掌握重要官职,以此来制衡宦官势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通过一系列手段,刘骜成功打击了宦官集团,削弱了他们在朝廷中的影响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外戚王氏家族的势力却逐渐壮大,成为了新的权力威胁。刘骜在权力斗争中虽然暂时取得了胜利,但却为西汉后期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3.制衡外戚的尝试与失败

汉成帝刘骜在打击宦官势力后,逐渐意识到外戚王氏家族势力的膨胀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于是开始尝试利用其他外戚和朝臣来制衡王氏一族。

冯野王是当时颇具才能的官员,他是汉元帝冯昭仪的兄长。刘骜有意提拔冯野王,以此来牵制王凤的势力。然而,王凤怎会坐视他人威胁自己的地位。他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以莫须有的罪名弹劾冯野王,称其私自离开官职,有失臣子之道。刘骜迫于王凤的压力,不得不将冯野王免职。王凤成功地排挤了冯野王,进一步巩固了王氏家族的地位。

许嘉是汉元帝许皇后的父亲,曾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刘骜也曾试图依靠许嘉来制衡王氏。但王凤同样不会放过许嘉。他在朝廷中散布谣言,诋毁许嘉的声誉,还联合其他朝臣向刘骜施压。最终,许嘉被迫辞去官职,王氏家族的势力再次得到扩张。

王商也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外戚,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刘骜对王商颇为信任,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对抗王凤。王商在朝廷中多次与王凤发生冲突,反对王凤的一些决策。王凤对此怀恨在心,便指使他人诬陷王商。刘骜在王凤的蛊惑下,将王商免职。不久后,王商悲愤而死。

刘骜的这些制衡举措均以失败告终,王氏一族的势力愈发强大。王氏一门十侯,朝廷中的重要官职大多被王氏家族成员占据。他们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使得朝廷内部政治腐败,官员们只知迎合王氏家族,而不顾国家利益。

王氏一族的独大严重削弱了皇权,导致西汉朝廷的政治格局失衡。朝廷内部矛盾激化,官员之间争权夺利,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王氏家族的专权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为西汉王朝的衰落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三、刘骜的为政举措

1.重视农业

汉成帝刘骜在位期间,对农业发展颇为重视,其中提拔泛胜之便是他在农业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泛胜之是西汉着名的农学家,他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理论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刘骜提拔泛胜之担任议郎,让他负责指导农业生产。泛胜之不负所望,在总结前人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撰写了着名的《泛胜之书》。这部农书涵盖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如禾、黍、麦、稻、豆、麻等,详细介绍了选种、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

《泛胜之书》的问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着,对后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农业技术,如区田法、溲种法等,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泛胜之书》也反映了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高度发展水平,为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刘骜对农业的重视和对泛胜之的提拔,为西汉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采集图书

河平三年(前26年),汉成帝刘骜意识到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决定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图书文献采集活动。他下诏向天下征求遗书,鼓励民间人士将家中珍藏的书籍献出来,以充实国家的藏书。这一举措得到了广泛响应,各地纷纷将珍贵的书籍送往京城。

为了对这些收集来的图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校勘,刘骜任命刘向负责主持这项工作。刘向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学者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他们对每一本书籍都进行了仔细的校对,纠正了其中的错误和讹误,同时还对书籍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和编目。

在整理过程中,刘向撰写了《别录》,这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目录学着作。《别录》详细记录了每本书的作者、内容、版本等信息,为后人了解古代书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刘向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歆继承了他的事业,继续对图书进行整理和研究。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类归纳,编成了《七略》。《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每大类下又细分若干小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书分类体系。

《别录》和《七略》的问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为当时的学者提供了便利,也为后世的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这场大规模的图书采集和整理活动,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是汉成帝刘骜在位期间的一项重要文化举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3.结好邻邦

河平四年(前25年),西汉外交迎来重要时刻,匈奴单于与罽国分别遣使朝汉。匈奴方面,自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归附后,汉匈关系进入和平友好阶段。此次匈奴单于遣使,是对双方长期和平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彰显了西汉在北方边疆的影响力。

罽国远在西域,其遣使朝汉意义非凡。这表明西汉的声威已远播至西域地区,吸引了远方国家的关注与交流。罽国使者带来了当地的特产和文化,同时也了解了西汉的繁荣与强大。

这两次朝汉事件,在外交上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加强了西汉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拓展了外交空间,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往来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提升了西汉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展示了其强大的国力和文化魅力,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刘骜的荒淫生活

1.男宠张放

汉成帝刘骜在生活上荒淫无度,除了沉迷女色,还有一位备受宠爱的男宠——张放。张放出身显赫,是富平侯张安世的曾孙,他不仅容貌俊美,风度翩翩,而且聪明伶俐,善于迎合刘骜的喜好。

刘骜对张放宠爱有加,两人形影不离。张放被封为侍中中郎将,还被赐予大量的财物和土地。他们经常微服出游,在京城内外寻欢作乐,甚至不顾皇室的尊严和规矩。

然而,刘骜与张放的行为引起了朝臣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张放恃宠而骄,扰乱朝纲,对皇室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朝臣们纷纷上书弹劾张放,要求刘骜疏远他。

太后王政君也对张放极为反感。她担心张放会影响刘骜的统治,危及王氏家族的利益。在太后的干预下,刘骜不得不将张放外放,远离京城。

尽管如此,刘骜对张放的思念之情却难以割舍。他多次召回张放,但每次都会遭到朝臣和太后的反对。最终,在太后的强硬态度下,刘骜不得不与张放彻底分离。张放得知消息后,日夜哭泣,不久便抑郁而死。刘骜与张放的这段特殊关系,成为了他荒淫生活的一个缩影,也从侧面反映了西汉后期宫廷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

2.赵氏姐妹专宠

汉成帝刘骜的荒淫生活中,赵氏姐妹的出现更是将后宫的纷争推向了高潮。赵飞燕原本是阳阿公主家的舞女,她身姿轻盈、舞姿曼妙,宛如飞燕般灵动。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骜到阳阿公主家做客,被赵飞燕的美貌和舞姿所吸引,便将她带入宫中。

赵飞燕入宫后,很快便得到了刘骜的专宠。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向刘骜推荐了自己的妹妹赵合德。赵合德同样容貌出众,肌肤胜雪,温柔妩媚,刘骜见到她后,也立刻被她的魅力所征服。从此,赵氏姐妹一同专宠后宫,其他妃嫔都被冷落一旁。

许皇后是刘骜的结发妻子,她先后生下一儿一女,但都不幸早夭。随着年龄的增长,许皇后逐渐失宠。鸿嘉三年(前18年),赵飞燕抓住机会,向刘骜揭发许皇后的姐姐许谒诅咒后宫有身孕的妃子。刘骜大怒,将许谒问斩,许皇后也因此被废黜。

赵氏姐妹专宠后宫后,她们的权势日益膨胀。她们恃宠而骄,在宫中为所欲为。为了独占刘骜的宠爱,她们不择手段地打压其他妃嫔。只要有妃嫔怀孕,她们便会想方设法地将其迫害,导致刘骜最终绝后。

姐妹二人的专宠也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他们多次上书劝谏刘骜,希望他能够远离赵氏姐妹,以国家社稷为重。但刘骜沉迷于赵氏姐妹的温柔乡中,对大臣们的劝谏置若罔闻。

赵氏姐妹的专宠对后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宫中人人自危,妃嫔们为了自保,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活。同时,赵氏姐妹的行为也加剧了宫廷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使得西汉后期的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3.后宫子嗣问题

汉成帝刘骜的后宫虽佳丽众多,却始终难以拥有子嗣。他的结发妻子许皇后,曾先后诞下一儿一女,然而两个孩子都不幸早夭。之后,班婕妤也曾为刘骜生下一子,同样未能存活。

赵氏姐妹入宫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专宠后宫,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恩宠,她们对其他有身孕的妃嫔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只要得知有妃嫔怀孕,她们便会不择手段地将其腹中胎儿打掉,甚至不惜杀害妃嫔本人。在她们的淫威之下,后宫中再也没有孩子能够顺利出生。

刘骜最终绝后,这一问题对西汉皇位继承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没有亲生儿子,皇位只能从宗室中挑选继承人。绥和元年(前8年),刘骜册封异母弟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为皇太子。刘欣即位后,西汉的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外戚势力进一步膨胀,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更深的隐患。刘骜后宫子嗣问题,成为了西汉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五、刘骜统治下的社会问题与农民起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土地兼并与流民问题

汉成帝刘骜统治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在当时,贵族、官僚和富商大贾凭借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疯狂地掠夺土地。王氏家族作为外戚势力,权势滔天,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其田宅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土地兼并的典型代表。同时,一些地方豪强也不甘落后,通过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使得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刘骜在位时,外戚专权,朝政腐败,官员们为了自身利益,对土地兼并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参与其中。经济上,西汉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一些富商积累了大量财富,他们将资金投入到土地购买中,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此外,当时的土地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为土地兼并提供了便利条件。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沦为地主的佃农,承受着高额的地租剥削。许多农民无法承受沉重的负担,被迫离开家乡,成为流民。流民问题日益严重,他们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生活陷入极度困境。流民的增多不仅导致了社会劳动力的流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们为了生存,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如抢劫、盗窃等,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刘骜统治时期的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成为了西汉社会的一大隐患,加速了西汉王朝的衰落。

2.农民起义与社会动荡

汉成帝刘骜统治时期,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突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多起农民起义和铁官徒起义,其中颍川铁官徒申屠圣、广汉郑躬、尉氏樊并等率众起义影响较大。

鸿嘉三年(前18年),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一百八十人发动起义。他们夺取兵器,杀死官吏,自称将军,在颍川一带四处流动作战,势力迅速蔓延至九个郡。这次起义反映了铁官徒们对繁重劳役和恶劣生活条件的不满,也显示出西汉朝廷对地方控制的削弱。

永始三年(前14年),广汉郡爆发了郑躬起义。郑躬本是一名囚犯,他与六十多名囚犯联合起来,攻打官府,释放囚犯,抢夺兵器。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上万人,他们在广汉、蜀郡等地活动,给当地官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