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不同的人生

第4章 派出所的调查(1 / 2)

片警张卫国那双磨得发白的胶底鞋,缓缓碾过四合院里那历经岁月、布满青苔的青石板。

鞋底纹路里,还顽固地卡着昨夜被夜风刮落的槐叶碎,随着他的步伐,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四合院里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刻意放轻脚步,绕开了那摆放在院子中央的磨盘。昨日,那磨盘上还稳稳当当地立着易中海那面金灿灿的“道德模范”锦旗,此刻,它却像条被烈日晒蔫了的丝瓜,卷着边角,有气无力地靠在墙根,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什么。

张卫国深吸一口气,抬手轻轻敲响了西厢房那扇斑驳的木门,声音比昨日柔和了三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何雨水,开下门,我们来看看你的生活用品。”

门板发出一阵“吱呀”的刺耳声响,缓缓推开。刹那间,一股混合着潮湿霉味与浓烈药味的刺鼻气息扑面而来,直钻鼻腔。

张卫国微微皱眉,抬眼望去,只见十六岁少女何雨水的炕上,铺着一床补丁摞补丁的褥子。那些补丁所用的布料,分明是 1952 年公销社特有的花布,与何雨柱口中那句“妹妹从不缺衣少食”形成了鲜明而残酷的对比。

何雨水垂着眸,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一片淡淡的阴影。她缓缓掀开蓝布衫,锁骨下方那块烫疤在晨光中泛着诡异的青紫色,边缘新结的痂被她刻意蹭破,正渗出细小的血珠,宛如一朵在寒风中摇摇欲坠的残花。

她的声音冷得像浸了冰,带着彻骨的寒意:“去年腊月二十八,”她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何雨柱说给我热红薯,结果呢,把那滚烫的铝饭盒直接扣在我脖子上,就为了把我的六斤粮票给秦淮茹家换奶糕。”

张卫国手中的笔记本“沙沙”作响,他在“故意伤害”四个字上重重地圈住,力道大得几乎要将纸页划破。

他的目光在屋内扫视,注意到炕头摆着半罐咸菜,菜汤表面浮着的油花,比他在秦淮茹家看见的少了三分之二,那稀薄的油花,仿佛是何雨水生活的真实写照,贫瘠而凄凉。

当何雨水转身去取粮票本时,张卫国眼尖地看到她棉袄后襟的补丁下,露出半截 1953 年的布票。

那布票,本该是属于她的定量,是她在艰难岁月里的一丝保障,此刻却像一把利刃,刺痛了他的眼睛。

张卫国目光一转,看向一旁攥着算盘、眼神闪烁的三大爷阎埠贵,特意避开了易中海那道如芒在背的视线,提高音量问道:“阎大爷,1962 年冬天,何雨柱用工业券换您的手表,是不是拿他妹妹的布票作抵?”

算盘珠子瞬间噼里啪啦响成一团,三大爷的镜片顺着鼻梁缓缓滑到鼻尖,他眼神飘忽,余光瞥见易中海在东厢房门口不紧不慢地磨着烟袋,突然拔高声音,带着几分恼羞成怒:“小孩子家的事,别扯那么远,过去这么多年了,谁还记得清!”

就在这时,派出所那台老旧的手摇电话突然响起,接线员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断断续续地传来:“保城派出所回电,何大清 1951 年再婚属实,1952 年起每月向四合院寄五元抚养费,然后让四合院的易……”

张卫国握紧听筒,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当听到对方念出“易中海”三个字时,他的瞳孔猛地一缩,下意识地看向何雨水。只见她原本攥着铜顶针的手突然收紧,针尖在掌心刺出一个红点,鲜血缓缓渗出,她却浑然不觉,只是死死地盯着听筒,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易中海的烟袋杆在门框上敲出杂乱无章的声响,他紧紧盯着张卫国突然绷紧的脊背,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 1951 年秋天。

那天,何大清把首笔抚养费塞给他时,满脸恳切地说:“中海哥,雨水还小,别让她知道我再婚的事。”此刻,他望着何雨水补丁上的血渍,突然发现这丫头的眉眼,竟和何大清年轻时一模一样,那倔强的神情,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