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将新建的宽敞工房分配给木箱加工车间,这间工房面积达636平方米,内部设备齐全,配备有圆盘锯机2台、双头截锯机2台、平刨机3台、带锯机2台、铣床2台、开隼机1台、合装机1台。裴同国的徒弟刘玉富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被调来担任车间主任。
原本下乡的青年也全部借调回来,担任临时工。
曾经作为国村青年点的房屋,如今借给村里,改建成了小学校的校舍,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综合加工厂扩建的这段时间里,工厂里各个车间也纷纷提交申请,希望能够增加人员、添置设备。
随着工厂的不断发展,厂工农户、赵村、西张村等附近社员的生活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公社顺势成立了工业办,专门负责管理社员到厂里出工时的费用结算及提成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用工管理。
然而,农场的生产却遭遇了困境。
与此同时,工厂住宅建设仍在持续推进,西张村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可耕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三线员工的生活需求。
刘玉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宋东方汇报。
宋东方心急如焚,多次前往市里、县里沟通协调。
但县里农业所对三线厂私自用地的行为十分不满,坚决要求三线厂补办相关手续。
几天后,县农业所派人与冯章之、王国庆一起对土地进行复测。
随后,工厂按照要求撰写申请报告,提交给上级部门。
不久后,省农业局下发了土地批复证某农土字{1976}第70号 。批复证上特意备注:“此项工程(建宿舍征用土地某某某亩),未经上级批准,就擅自施工,这种做法严重不符合省革委会(69)9号和(73)36号文件规定,望今后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虽然家属住宅的土地征用手续顺利办妥,但轧钢项目的用地手续,县里始终未给予办理,同时申请的农场土地也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刘玉和郑维岩整日忙于综合厂的各项事务,无暇顾及后勤管理工作。
于是,纪广才召集张东强、庞丙江开会,共同研究后勤工作。
纪广才神情严肃,郑重提出三点要求:“如今单身人员数量大幅减少,单身楼该如何合理利用?我认为必须坚持八人或六人一间房的标准,绝不能让单身楼变成个别职工享受的‘天堂’;单身人员少了,大食堂的就餐人数也相应减少,现在需要对大食堂人员进行合理压缩;另外,园林绿化工作一直不尽如人意,徐厂长、宋厂长等领导在会议上多次提出批评,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尽快想办法调整。”
按照领导要求,单身楼调整工作迅速展开。
尽管部分职工对此存在意见,但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和劝导下,调整工作还算顺利。
三天后,纪广才亲自检查验收,对调整结果表示很满意。
对于大食堂的情况,庞丙江再熟悉不过。
他刚调入大食堂时,由于当时单身职工多,就餐人员数量庞大,所以陆续调入了不少工作人员。
然而,近几年随着职工结婚成家的增多,单身人员大幅减少,压缩大食堂人员编制势在必行。
正当张东强、庞丙江为人员安置问题绞尽脑汁时,市三线指挥部尹主任给徐志海打来了电话,提及了液化气的事情。
尹主任在电话里热情地说道:“老徐,市里有液化石油气指标,你们想不想争取一下?”
徐志海一听,激动地回答:“要,当然要!只要是对厂里职工有益的资源,我们都要!”
尹主任笑着说:“好!我一定尽全力给你争取!”
随后,尹飞凭借出色的协调能力,顺利从市计划部门拿到指标,为锦东争取到350个液化气罐,每个罐可装液化气15公斤。
同时,市煤气供应社提供700个空罐,工厂只需付给供应社相应押金,便可拉空罐到供应社充气。
得到通知后,徐志海却犯了愁。
350个指标太少,该如何公平分配成了难题。
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按照工龄及岗位级别制定分配方案。
然而,文件下发后,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很多职工虽然符合使用液化气的规定,却纷纷表示不申请。
纪广才得知情况后,深入职工群体了解原因,原来是大家觉得价格太高,每罐3.6元的费用,让不少家庭难以承受。
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逐渐认识到液化气的便利,申请人数量开始逐渐增加。
不久后,350户职工家庭顺利用上了液化气。
为了更好地管理液化气供应,工厂专门成立了液化气供应组,从大食堂调过来三名工作人员,并将老学校靠边的两间房改造成存放液化气罐的仓库,还从运输部门调配了一台货车,专门用于拉运液化气罐。
关于园林绿化组的调整,张东强私下里对庞丙江说:“纪科长说得没错,马月娇总是优先考虑自己家庭的困难,对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心。而且,果树种植和花卉栽培专业性很强,咱们必须找个专业的人来负责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庞丙江心领神会,四处寻找合适的人选,却屡屡碰壁,许多人都表示自己不懂相关技术。
一天晚上,庞丙江与李建芬闲聊时,无意中说起此事。李建芬灵机一动,说道:“这有什么难的!种花的话,关秀燕可是一把好手,而且她还能再干几年,找个人跟着她学,慢慢就能上手。至于果树种植,咱们这沟里山上到处都是果树,会的人肯定不少,随便找个有经验的就行。再说了,组长会不会技术不重要,关键是要会管理!”
庞丙江听后,恍然大悟,觉得李建芬说得十分在理。
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张东强,张东强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你说得对!马月娇以前也不懂果树种植,还不是跟着老农学的。这次调整,就按这个思路来!”
两人经过商议,决定撤掉马月娇的组长职务,调原大食堂副组长担任园林绿化组组长,并从大食堂调过来七名工作人员,同时将原来的集体职工送回综合加工厂。
经过这次调整,园林绿化组包括临时工在内,共有十三人。
其中,除了组长负责整体管理外,两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果园管理,两位负责花草绿化,八位负责街道卫生清洁工作。
失去组长职位后,马月娇的工作态度愈发消极,对安排的工作总是敷衍了事,这也给园林绿化组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三线情怀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