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情怀

第140章 生产4生产调度会(2 / 2)

领导郑重叮嘱他:3月份的生产计划务必修改完善。

蔡淑志神色凝重,对科室的同志们说道:“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做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我们编制生产作业计划,同样要从实际出发。其一,要依据国家下达的年度及季度计划、相关订货合同和协议,还有加工协作任务;其二,要考虑原材料、外购配套件……”

蔡淑志讲完后,生产科的调度人员依次进行汇报发言。

大家详细介绍了各自负责单位的情况,并纷纷表态:哪怕不吃不睡,也要编出令领导满意的生产作业计划。

月末,这份凝聚着众人心血的生产作业计划终于完成,经领导审核通过后,正式下发执行。

开学的日子日益临近,周山和吴权的寒假任务却还未完成。

他们一打听,发现李风顺和高文革同样如此。

周山和吴权心急如焚,可李风顺和高文革却依旧嘻嘻哈哈,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

吴权焦急地问:“这可怎么办?”

高文革神秘一笑,悄声说:“26日下午3点,带上筐和锹,到学校房后等着。”

周山和吴权依约前往。

跟着李风顺和高文革来到学校西北角,他们瞬间明白了。

原来,学校的粪堆无人看守,他们迅速装满筐,运到房后一条小河边的下坎处,找来几根树枝简单遮盖住。

第二天,他们又去装了几次粪,送到指定地点,从收粪的红小兵那里领到了粪票,每人五张,终于完成了寒假作业。

工厂内部的广播新闻,总是聚焦锦东的发展、进步,一桩桩喜事,让人每日都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氛围。

反复播报的革命斗争事迹、好人好事以及先进人物,如同一股清泉,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职工们听着广播吃饭,伴着革命歌曲上班。

每天早上7:30,冲锋号准时响起,一天的工作与学习便拉开了帷幕。

此后,人们无需依靠手表和收音机,只需依据广播不同时段的节目,便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然而,杨家妮却有些例外,她的手表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毕竟医院的倒班作息时间与广播并不一致。

广播站启用后,每天早晨6:30,广播声准时响起,周山总会条件反射般地从睡梦中醒来,迅速穿好衣服,跑到旱厕一边解决生理需求,一边收听新闻。

他如此热衷于听广播,实则是想在同学面前显摆自己知晓的事情多。

白天,他总会找机会和同学们讲述自己听到的新闻。

吴权也听新闻,可总是记不住。

吴权笑着说,自己脑子里整天琢磨生活中的小窍门,还得意地宣称学会了推刨子。

周山觉得这挺实用,便跟着学了几天,可无奈手艺欠佳,刨过的木头非但不平整,反而坑洼愈发明显。

吴权打趣道:“你呀,不是干这活儿的料。”

周山挠挠头,自我解嘲说:“干活多累人啊,还不如跟大伙唠唠嗑。”

于是,周山离开吴权,又去找李风顺、高文革和刘远胜,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听广播的见闻。

大家静静地听着,尤其是刘远胜,听得格外认真。

可刘远胜这人心思狡黠,他听的目的竟是挑错。

听了一会儿,他便会忍不住开口:“瞎说,又瞎说了,我也听广播了,根本不是你说的那样……”

每次被刘远胜这般反驳,周山都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心里暗暗发誓,以后可不能再这么瞎说了。

可到了第二天,他却又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依旧兴致勃勃地和大家分享广播里的事。

这天,刘远胜没来。

李风顺和高文革听周山讲述时,没有像往常那样挑错,这反倒让周山心里直发虚,暗自嘀咕:是不是自己说得不对呀?

原来,刘远胜没来,是因为他爸爸生病了。

刘玉峰近期左腿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当地医生也瞧不明白,建议他去市里大医院检查。

到了市里,一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是癌症。

医生严肃告知,现在截肢,或许癌细胞还不会扩散;若不截肢,一旦扩散,就只能等死。

刘玉峰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听从医生的建议,接受了截肢手术。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三线情怀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