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情怀

第51章 学生2周山上学(1 / 2)

当时,有一位嘴欠的人成了红人,这个红人与他人喝酒时,说的话被别人传了出来。

大家认为说的对,他说:做事情就是这样,对事情关心可能会办成一点事,对事情关注可能会办成更多的事,对事情专注并坚持可能会将事办精办透。

其实他说的话机加的几位包打听都明白,他们确实也很厉害,厂里沟里发生的事没有他们不知道的,贾飞龙每天喝着茶听着沟里他的事与她的他。

一切都向着有利他的方向前进,研究完人,研究业务。他对生产部里需要的非标设备很有信心。

为了保障技术研发能力,车间技术组与生产组分开,成为了一个单独小组。贾飞龙要求技术组组长宋献忠做好技术准备、做好技术革新、做好技术服务。

1972年8月喜事连连,新学校落成了,笑逐颜开的袁国岭召集开会研究学校工作。

大家来到袁国岭办公室,袁国岭看了看问:“你们科长还没上班?”

“没有,病还没好那”

“什么病?还没好,是不是不想在三线发挥余热”!

李春雨与冉海对视一下,谁都没有说话。工人出身的张校长说话了:“领导你说的对,什么病?逃避三线建设病,这老家伙可能想反正没多长时间了,借着病假不来了”。

“还是老工人敢说话,行了,他不来,还有你们哪?咱们开会,学校即将交付使用,大家研究一下搬家的事。这样吧,你们先说,我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好不好?”

冉海虽然已经有了全套方案,但没有马上吱声,张校长性子急看冉海、李春雨没有发言下的意思接了过程,他说:“你们不说,我说了,新学校落成大人孩子都高兴,这是好事,好事就要好好办,我算了一下,桌椅、黑板得补点”。

“补多少?”袁国岭插了一句。

“这个、这个”,没有数的张校长回答不了。

“幼儿园是不是不用搬?”李春雨为解尴尬抢着问了一句。

“说说理由”

“幼儿园的孩子都太小,在家属区家长方便,孩子也方便”

“对,李科长意见对”,张校长接过话头:“送奶的妇女送完奶还得上班,幼儿园离家近,有好处,孩子尿布没了好取”。

点头认可的袁国岭看着冉海,冉海赶紧说:“我也同意”。

“既然大家意见一致,可以这样办,学校不再管幼儿园的事了,老李你们把事抓起来,咱们也按老厂管理办法,后勤管幼儿园,学校就管学校的事”。

大家又说了一会儿,冉海说:“各位领导说的对,我都同意,我说一下我的想法,一是班级问题,我考虑每个班级两到三个班,搬到新校区重新分班,二是教师问题…”

冉海说完,袁国岭总结时说:各学组设置要全,各教研组要建立,学校桌椅、黑板、过冬小铁炉、煤、烧火材、学校热水、热饭齐备…,最后他说:“设置要保证,教学也要保证,按这个意见你们回去核实一下,拿出一个具体方案。”

张校长认真的记,不认识的字先圈一下。回校路上,张校长从后勤需要及工宣工作提出想法建议,冉海答应方案由他写。

第三天,冉海交上了班级布置及物资需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