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情怀

第22章 政工5铸造加工(2 / 2)

此刻,已没有开工时的掌声,只有一个个腰板挺直、坚韧不拔的汉子。

砂箱上的浇筑孔仍有血一般的铁水滩在砂上,孔眼冒着白烟。

走回来的工人全然不顾寒风凛冽,脱下工衣,露出被汗水和灰尘染黑的脸庞与身躯,流淌的汗水在地上形成一道道泥沟。

他们倒掉鞋壳里的汗水,擦一擦身上的汗水,重新穿好工衣,又开始准备迎接下一炉铁水的出炉。

刘长明静静地伫立在一旁,目睹着眼前热火朝天却又艰难繁重的生产场景,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波澜,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刚参加工作的时候。

那时,工友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车钳铣没法比,铆锻焊对付干,要翻砂就回家”,此刻在他的脑海中格外清晰。

初听这话时,他并未深究其意,可随着工作的年头渐长,尤其是来到三线之后,对其中的艰难与不易体会愈发深刻。

由于天车数量有限,领导经慎重考虑后决定,铸造工作暂且不做安排。

如今所在的厂房有两个跨区,一个配备了天车,另一个则没有,这无疑给生产带来了很多不便。

这段时间,高丰收忙得不可开交。

他四处奔走,为修建房屋争取砖头、钢筋、水泥、门窗、玻璃等材料,甚至连预制板不够的情况也一并解决了。

材料备齐后,他又找到梁队长,梁队长随即安排了几个人手。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不到半个月,房子就顺利建成了。

佟铁山满心欢喜,新房落成可是件大事,他特意弄来两只羊,邀请大伙喝酒,一起炖全羊庆祝。

傍晚时分,彭大军、宋东方、谢云旺以及高丰收等人来到佟铁山家中。

彭大军望着眼前崭新的门房、宽敞的大院以及结实的砖瓦房,不禁感慨道:“佟队长,厉害啊!不过这村里盖新房的,可不止你这一家吧?”

“没错,村里现在盖了不少新房呢。托你们的福,大伙生活条件好了,靠河边那些破旧的土坯房都不要了,重新盖了好多。”

“那你原来的房子呢?”

“给大队部了。”

众人闲聊了一会儿,佟雪便喊大家上桌吃饭。

倒酒时,谢云旺表示自己酒量欠佳,想换个小杯。

佟雪赶忙找来小杯送上。喝了两杯酒后,谢云旺热情地招呼佟雪一起坐下吃饭,佟雪便上了炕。

她上桌时也拿了个小杯,倒满一杯酒,恭敬地敬领导。

谢云旺夸赞道:“你姑娘真不错,工作干得相当出色,生产科已经把她当作重点苗子培养了。”

佟铁山听后,激动地举起酒杯:“谢谢,谢谢领导,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三线建设,我们恐怕只能守着这片大山,穷一辈子。”说罢,一仰头,半碗酒一饮而尽。

宋东方也端起酒碗,说道:“可别谢我们,要谢就谢毛主席他老人家。要不是毛主席号召我们建设三线,咱们也不会相识,更成不了朋友。”言罢,同样喝了半碗。

高丰收酒量一般,本也想用小杯,可无奈佟家只有两个小酒杯,还是佟铁来走时留下的。

见领导们都用大碗喝酒,他虽有些为难,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端起碗喝了下去。

佟雪也陪着喝了一点。

高丰收当时感觉还能撑住,可回到家后,便忍不住吐了起来。

回顾1971年,三线建设成果丰硕,可令人痛心的是,发生了一起工亡事故。

不过,这起事故并未给单位抹黑。

相反,经过宣传,魏得全成为了为三线事业英勇献身、不畏牺牲的烈士,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建设道路上勇往直前。

在这一年里,高丰收在学习上也颇有收获,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还认识了“毛主席万岁”等五十多个汉字,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日子过得充实又快乐。

可李风顺却满心郁闷,他总感觉自己以前似乎真的来过石嘴岩,好像还有什么重要的东西留在这里,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一天夜里,李风顺做了个奇特的梦。

梦里,一位白胡子老头站在洞口,神色哀伤,长叹一声:“都不回来,难道一切都没了?”

紧接着,老头对着洞口大声呼喊:“都回来!”

刹那间,猪、羊、牛、马等数不清的牲口狂奔而来。

随后,人们宰杀了猪和羊,炖起肉来。

锅里飘散出的阵阵肉香,馋得李风顺口水直流,怎么擦都止不住。

“起床了!”

妈妈的叫声如同一道闪电,将他从美梦中拉回现实。

他看着潮湿的枕头,才明白那些不过是一场梦,可他仍沉浸其中,努力回想梦中的每一个细节。

后来,李风顺把这个梦讲给高文革听,可高文革对此毫无兴趣。

他又去找贾新艺,贾新艺也不愿听。

他们总是热衷于谈论自己的事情,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听李风顺的梦境,这让他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三线情怀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