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情怀

第21章 政工4基层群众(2 / 2)

刘长明可是个文化人。

他出生于1940年,老家在农村,家中兄弟姐妹三人。

他出生时家境尚可,可五岁那年,家道中落。

从记事起,家里的生活就过得十分艰难,但他父亲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坚持供他们上学。

18岁时,刘长明高中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省机械工业学校,专门学习铸造专业。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保东机械厂。

在那里工作的两年间,他几乎把铸造的各个工种都学了个遍,随后进入技术组,成为了一名技术员。

刘长明的父亲曾跟他讲过家里的往事。

他家祖籍山东,早年先辈出关到关外,和满人做起了生意,日子渐渐富裕起来。

在闯关东那个年代,多数人是因为生活所迫流浪到东北,而他的祖辈却是赶着马车圈地、做生意来到这里的。

他爷爷的爷爷堪称生意场上的高手,能力出众,与俄国人、日本人都有生意往来,那些年投资创办了好多工厂,有生产酱油的、加工粮食的、生产布匹的,各式各样。

生意传到爷爷这一代时,家里已经富得流油。

那时的爷爷做事认真又努力,生意更是越做越大,鼎盛时期拥有三十多家工厂,几万亩土地。

爷爷四十岁生日那天,一位日本朋友送给他一个美女。

这女子长得实在标致,大眼睛、大长腿,小脚走起路来一摇一摆,胸前丰满的胸脯随着步伐上下颤动,爷爷当场就看直了眼,当着朋友的面就伸手摸了起来。

朋友赶忙提醒,这是个窑姐,玩玩可以,可别当真。

然而,爷爷和这美女玩了几夜后,就舍不得让她走了。

奶奶见状,气得要赶走窑姐,窑姐一哭二闹,爷爷顿时火冒三丈,当场宣布要娶这女人进家门当姨太太。

办喜事时,日本朋友前来送礼,喝酒的时候问道:“不是说玩几天就算了吗,怎么还留下了?”

爷爷嘿嘿一笑,回答道:“这娘们会玩,姿势多,玩得舒服。”

日本朋友也跟着笑道:“你说得对,这娘们确实会玩。”

姨太太有吸大烟的嗜好,还说吸了大烟精神好。

爷爷和姨太太玩乐的时候,也跟着吸了几口,吸完后感觉身体有劲,在床上的时间也变长了,一来二去就喜欢上了大烟。

没过多长时间,家里好多人都染上了大烟瘾。

就这样,家里的财产和身体都逐渐被大烟给掏空了。

工厂一家接一家地没了,土地也卖出去不少。

日本投降前半年,父亲辞去了村长的职务,没几天,家里最后的十几亩地、房产连同姨太太都拿去抵债了。

爷爷、奶奶带着孩子搬进了以前养牛的破房子里。

过惯了富裕生活的奶奶受不了这落差,投河自尽了。

爷爷看着奶奶的尸体,也跟着跳了河。

其他的兄弟姐妹带着老婆孩子纷纷离开了,只有爸爸一家留了下来,毕竟爸爸当了这么多年村长,对这片土地有感情,舍不得走。

解放后划分成分,他家被定为贫农。

父亲常说,多亏了你爷爷当年败家,不然成分高,你上大学可能没机会,进工厂也悬,入党更是想都别想。这人呐,福祸真是难料。

刘长明一边回忆着这些往事,一边来到了清砂组。

只见清砂组的张广安正在清砂,这小伙子长得一表人才,个头将近1.8米,浓眉大眼的。

他穿着工作服,戴着手套,正拿着小凿子,用手锤清理冒头。

刘长明走上前问道:“里面的砂都清理好了吗?”

“清好了。”

刘长明低下头,仔细地查看,还用手摸了摸一些地方,说道:“还行。小伙子,清理冒头应该用大锤。”

“领导,我和组长一组,组长和调度去机加开碰头会了,没人给我打下手。”

“哦,他们是去了。我来和你配合,我打锤,你扶凿子,换大锤吧。”

于是,一个打锤,一个扶凿子,没一会儿就清理完了一件。

他们接着干,一些工人看到后都跑了过来。

有人赞叹道:“领导真行!”

也有人小声嘀咕:“打它干啥?这点东西到机加车间,一刀就下去了。”

刘长明听到有人这么说,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对大家说道:“同志们,这种想法可不对啊。这是铁,是宝贵的原料。我们费点力气把它打下来,就可以回炉再利用,这样我们的生产成本就能下降,就能为三线建设多做贡献,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对。”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刘长明继续打锤,一边打一边给大家讲解清砂的要点、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工人们都听得很认真。

张广安见领导出汗了,便说道:“休息会儿吧。”

刘长明应道:“行,休息会儿,我到其它班组看看。”

刘长明从衣兜里掏出一块手绢,擦了擦脖子和脸上的汗,然后朝着木型组走去。

木型组的情况宋东方一直非常关注,前段时间他天天都来。

当时,宋东方提出加工弓锯机的任务后,机床型模的制作任务就落到了木型组。

木型组长为此十分头疼,组里新手太多,好多人都不会看图纸,干起活来困难重重。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三线情怀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