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裴行俭先锋所部抵达扶余城。
唐军的骑军在隆隆的马蹄声中,进至扶余城南二三十里之外,并急速往扶余城而来。
离着还远,远方天空上那黑压压的鸟群已是清晰可见,传入耳际的都是鸟群难听的鸣叫之声。
扶余城的废墟左近,已经成为了秃鹫和乌鸦,以及各种食腐动物的乐园,数万人的尸骸层层叠叠的曝露于荒野之上,引来了无数不速之客。
大军毫无遮掩,一心赶路,因为斥候早已将探报报到裴行俭面前,突厥人放弃扶余城北窜而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随后中军传来薛万彻的军令,令裴行俭和程名振各自率军向前,寻找突厥人踪迹,最好能追上他们并缠住敌人,等待大军主力到达。
扶余城左近的惨象让唐军稍有停顿,唐军将士便在一声声军令声中,越过扶余城继续向北追击。
…………
这象征着唐军一记重拳打在了空处,虽说战略目的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之下达成了,随着突厥人北逃,意味着整个辽东都将处于大唐的控制之下,可军功却正在离大家远去。
唐军众将哪里甘心?
如果领兵的还是尉迟偕,很可能会选择顿兵于扶余城,就此给辽东之战画上一个不算完美的句号。
可这次领兵而来的是大将军薛万彻,不能斩下阿史那多闻的人头怎好回转?
中军到达扶余城,眼见扶余城被突厥人烧成平地,又亲眼看到满地的遗骸,薛万彻大怒之下,留张公瑾率步军驻于粟末水畔,自己亲率苏定方等人越过难水,头也不回的进入了室韦草原。
这是一场长达两个多月的追逐战……
而五月二十四,徐世绩率军一万人终于不紧不慢的抵达扶余城,和张公瑾部汇合在了一起。
其余数万人都被他留在了乌骨城。
去年乌骨城被苏定方率人也给烧了,只不过乌骨城是座石头城,没有扶余城烧的那么彻底。
徐世绩率军在进入辽泽之后,接到了前方战报,知道薛大将军已经率军北上,以其兵力和唐军各部的精锐程度而言,几乎不需要他这一部参战。
朝廷命朝鲜起兵,更像是一种仪式,大家共伐辽东,结束这场绵延几百年的纠缠,顺势把朝鲜,辽东,河北连成一片,于是形势一片大好。
而徐世绩也可以就势在辽东建立辽东都护府,过上几年,若突厥不反对的话,把辽东收入大唐囊中将是顺理成章之事。
这是开疆拓土之功,唐军将领们自然各个有功于国,而大部分荣耀还是得皇帝一身担之,必将在史书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徐世绩的“消极怠工”也就可以理解了,既然在攻拔辽东之战中注定无法与众人争功,不如低调行事,做点别的什么,好为将来打算。
劝说李年去太白山麓是一件,现在他把大部分人留在乌骨城,令他们想方设法重建一下乌骨城,之后他还会向朝廷请命,帮助他把乌骨城重新建起来。
因为那是他选定的辽东都护府治所。
乌骨城和中原的洛阳差不多,乌骨城西边不远就是辽东城,南边又和卑奢城临近,在卑奢城建立码头,可以直接停靠山东来的海船。
北边则是扶余城,离着虽然远了些,却可以派兵在扶余城驻守,临近的平地用于放牧和耕种都很便宜。
扶余城在他的规划当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因为扶余城北方是三山汇聚之地,能和粟末靺鞨打交道,在那里和靺鞨人交易接收山货会很方便。
乌骨城东南方向则是朝鲜,有李年的朝鲜都护府作为后盾,不惧敌人袭扰,而且可以借此和东边太白山的靺鞨人部落产生交集,也是商队往来的通路和保障……
所以说乌骨城虽无险可守,却乃辽东四方汇聚之所在,不然当年高句丽人也不会在这里建城,其实就是因为这里是控制辽东的重要节点。
离开乌骨城不几日,徐世绩才得到突厥人北逃的消息,突厥人还烧了扶余城,可把徐世绩气的不行。
这些突厥崽子真是从来不干人事,也不怪薛大将军紧追不放。
实际上他能理解薛大将军的心情,薛万彻和他有点相似之处,属于今年到辽东来捡便宜的。
他徐世绩捡的是李年的便宜,薛万彻则是替代了尉迟偕。
若是就这么放任阿史那多闻逃走,之后薛万彻一定会遭人耻笑,就像他徐世绩率军增援朝鲜,就要顾忌李年的情绪一样,闹的太难看的话,不定得惹多少非议呢。
从这些事也能看的出来,皇帝对去年的战事极其不满……
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北雄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