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将自己关在家里的录音室整整两天。窗外,城市华灯初上又归于沉寂,循环往复。台面上的白纸上写了一些关键词,却始终没能凝聚成他心中那个为陈慕白量身定做的“核心”。咖啡杯在另一边冷透,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油脂。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正对着几个孤零零的音符发呆,手机突然响了。
“小宇!”是张岚的声音,带着一种方宇从未听过的紧迫感。
方宇心头一跳,这个平时里其实比较淡定的金牌经纪人,今天这是怎么了。
“岚姐?出什么事了?”方宇问道。
“方宇,听着,”她的声音刻意压得很低,却字字如锤,砸在方宇耳膜上,“我刚得到一条绝对可靠的消息……明年,繁州乐坛,要进行改革了。”
“改革?”方宇一时没反应过来。
“对!”张岚加重了语气,“官方应该是下了决心,要让繁州乐坛有一次大变动,向更‘繁荣’、更‘国际化’发展,说白了,就是要彻底向其他几个大州的规则看齐,打通市场壁垒!”
“可繁州不是流行音乐文化的中心麽?”方宇疑惑道。
“以前确实是,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现在麽,还真不太好说。”张岚有些唏嘘。
方宇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开始回忆自己穿越前的经历。他在脑海中仔细梳理着各种可能的情况,思考着官方大概会做出变动的方向。
*首先,是作品打榜的时效性。* 方宇的思绪逐渐清晰。现行的“当月发布,当月打榜,以月下载量论英雄”的模式,弊端太明显了——容易造成月初扎堆发歌、月末乏力,一些慢热型、需要口碑发酵的好歌,可能在一个月内根本来不及展现全部潜力,就被强制“退休”。这不符合“繁荣”和“让优秀作品充分展示”的官方目标。
*所以,变革方向很可能是……延长打榜周期!* 方宇脑中灵光一闪。一首作品的生命力,不再被禁锢在短短的三十天。或许引入类似“季榜”、“年榜”的累积机制?或者像某些国际榜单那样,一首歌只要热度持续,就能在榜数周甚至数月?这将极大地改变游戏规则!慢热精品有了出头之日,但同时,竞争也将从“月度冲刺”变成更残酷、更考验耐力的“马拉松”。对自己或者陈慕白这种追求深度和耐听性的歌手来说,是机遇,也是更大的挑战——它必须经得起更长时间、更多耳朵的反复检验。
*其次,播放量的统计!* 方宇继续深挖记忆。过去,繁州乐坛过于依赖某个特定音乐平台或少数几个头部平台的数据,渠道单一,容易被操控,也无法全面反映歌曲的真实流行度。在“国际化”、“接轨”的旗帜下,变革必然指向数据的全面性和公信力。
*未来的统计方式,极可能走向“多平台聚合”!* 他几乎可以肯定。电台点播率(即使式微,在某些圈层仍有影响力)、主流音乐流媒体平台(不止一家!)的播放/点播数据、短视频平台的BGM使用热度、甚至KTV点唱数据……所有这些分散在不同渠道的“声音”,都可能被纳入一个综合评分体系。这将更真实地反映一首歌的渗透力和国民度,但也意味着宣发策略需要前所未有的整合和精准投放,不能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