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的手指悬在日志记录键上方,与回车键的距离精确到毫米。这动作他维持了整整三小时十五分,窗外从霓虹残留的深灰渐变成鸽子灰,第一缕晨光切开指挥中心的玻璃幕墙,在主控台边的金属铭牌上烫出"系统稳定运行第1087天"的凹痕。
他忽然松开蜷缩的手指,手心朝上做了个放空动作。三天来后颈那根绷紧的筋腱终于发出细微的咔嗒声,像高压锅泄压阀终于转动。绕过仍在自动归档三维数据流的蜂巢状终端,林羽走向东侧观景窗时,定制西装的后摆带翻了半杯冷掉的浓缩咖啡。
晨雾里浮起城市崭新的轮廓线。曾经被三十七道隔离墙割裂的街区正在区块链式重组,几辆全地形工程车正在废弃的亚马逊物流中转站盘旋——那里三天前被三维建模员标记出异常能量轨迹,此刻已立起警示围栏,顶部的光伏监测桩正吞吐着蓝色粒子流。更远处坍塌的冷链仓库外墙爬满生态绿网,修复组的八轴无人机正将菌藻复合体精确喷洒进钢架裂缝。
林羽的虹膜识别器自动调焦至西侧废墟。那是第三隔离区旧址,两年前X-02样本运输事故导致全员撤离。此刻钢筋裸露的楼体缝隙里,竟探出几簇孔雀蕨的嫩芽,在灰败的水泥森林中泛着危险的翡翠色。他解锁个人终端的AR投影,将该区域标注为"潜在资源转化节点",指尖悬停时弹出空白的加密备注框。
"建议启动闭环材料再生中心方案,调用D5点残留的分子重组矩阵处理危险废物。"消息框闪烁三秒后自动锁定发送对象——地球联合重建委员会。终端震动提示弹出新消息:"南极科考站异常数据请求已永久封禁,技术组通过量子隧道协议瘫痪对方通信节点,无残留量子密钥。"
林羽没点开详细报告。经验告诉他,那个伪装的IP地址背后,或许还漂浮着D5事件后未清理干净的远程控制终端。但眼下更重要的是主控台大屏跳出的蓝白灯光,将应急红色彻底取代。两个值班员正在整理纸质文件,穿灰色连体服的笑出声:"听说生态组的工程师给无人机装了AI相声模块?"另一个刚触碰到档案柜的手顿了顿,突然笑喷:"那帮疯子居然让菌群繁殖算法学会郭德纲的节奏感!"
这笑声没有刻意压低。过去七十二小时全球新增感染数为零的通报还在系统循环,三十七个国家级实验室、两百一十六位病毒学家、一千四百次算法迭代构建的防护网,此刻正像新生儿般吮吸着晨光。林羽回到工作站时,终端屏幕上"//Zn-switch_v3"的代码注释仍在幽幽发亮。放大版本编号的瞬间,哈希值异常的红色警示再度浮现——这不是自然演化的产物,而是被精确植入的模块,如同不该出现在数字锁孔里的橡胶片。
他切换至地球能源拓扑图,赤道线上的光伏矩阵与板块交界处的地热井群交织成光之蛛网,北极氢氧分离站正在将永夜转化为储能奇点。这些外星科技遗留设施本是末日方案,如今却支撑着人类社会的脆弱平衡。但平衡之下,南美雨林植被覆盖率停留在41.7%,太平洋微塑料浓度超标7.3倍,北极冻土消融速度比预测快1.8倍——这些数字在生态评估报告里静静闪烁,如同未公开的激活指令。
林羽拨通科学委员会的量子加密频道,先静止三秒等待噪声过滤。这是D5事件后养成的强迫症,每次通信都要确认脑机接口没有植入后门。
"建议启动'绿壤计划'。"他的声纹经过变声处理,"以废弃冷链枢纽为试点,改造复合材料再生基地,技术沿用D5点的催化裂解矩阵。"
对端传来钢笔敲击钛合金桌面的声响:"预算呢?"
"应急储备金覆盖4.3%,技术方案复用率89%。所有设备搭载行为审计模块,实时同步至全球监督网。"他特意强调"复用"这个词,就像在走钢索的人紧握平衡杆。
更长的沉默。林羽知道对方在调取他的历史操作记录——D5事件后这是常规流程,毕竟他亲手关闭过那个正在吞噬整颗星球的量子孢子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