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朱允炆和守旧派大臣却对此提出质疑。他们在朝会上公开反对:"太孙此举虽出于善意,但恐有三害。"为首的礼部侍郎张敏言辞激烈,"其一,普及教育乱阶序。若平民子弟都识字明理,则贵贱难分,长久下去,必乱社稷;其二,民众知医增狂妄。医乃专业之事,岂可使庸人自扰?恐引发更多医患纠纷;其三,建设学堂药局劳民伤财。国家财力有限,不如用于军备和救灾,何必浪费在此等虚事上?"
朱允炆也煽风点火:"孙儿以为,教化民众自是美事,但当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如今太孙刚刚接手政务,便大刀阔斧改革,恐怕会引起民众不适,反而不美。"
面对质疑,朱雄英不急不躁:"敢问张大人,'虚事'二字何解?民众若不识字,何以明法纪?若不懂医,何以保健康?此乃国之根本,岂是虚事?至于阶序混乱之说,更是无稽之谈。我大明取士以科举,升迁以政绩,本就鼓励寒门子弟上进。这些学堂不过是为他们提供基础教育,成才之路仍需自己努力,于国有益,于民有利,何错之有?"
朱元璋听了双方辩论,略一思索,对朱雄英说:"此事关乎国家未来,不可仅凭口舌之辩。不如朕亲自视察试点成果,以实际效果定论。"
朱雄英欣然应允:"祖父圣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孙儿愿陪祖父一同视察。"
半月后,朱元璋微服出巡,在朱雄英的陪伴下,来到南京城外的一个试点村庄。这里的公共学堂已建成半年,惠民药局也已正常运作。一行人来到学堂外,只见孩童们正在院中演示他们学到的知识。
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在向村民们介绍一种改良后的水车模型:"这种水车增加了轮齿传动,同样的力气能提升更多的水,灌溉效率提高了三成。"
另一个女童则在讲解基本卫生知识:"夏季要勤洗手,食物要煮熟。家中若有病人,要注意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朱元璋见状,点头赞许:"好啊,这些孩子学到的都是实用知识,将来必能造福乡里。"
随后,一行人又来到惠民药局。只见药局内秩序井然,医者正在为百姓诊病,助手则按方抓药。一位老农见到他们,热情地招呼:"诸位官爷也是来看病的?这惠民药局可好啦,药便宜,大夫也亲切。俺老伴儿上个月咳嗽不止,来这看了一回,吃了药就好了,才花了几文钱。"
朱元璋装作不知情状:"这药局是谁设立的啊?"
"听说是太孙殿下下令建的。"老农兴奋地说,"太孙真是为咱老百姓着想啊!要不是这药局,俺老伴儿的病哪看得起?"
喜欢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请大家收藏: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