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趁势进攻:"孙儿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反对改革最激烈者,往往是那些在旧制度下垄断行业、中饱私囊之人。比如——"
说到这里,他看向反对派中的几位大臣,目光如炬:"比如杭州布行的垄断,比如苏州丝绸的暗中操控,比如北方盐路的把持。诸位不妨自问,反对改革,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一己私利?"
此言一出,被点名的几位大臣顿时面如土色,额头冒汗。
朱雄英并未就此罢休,他向祖父请示:"祖父,孙儿请几位见证人入殿,以证改革成效。"
朱元璋微微点头,朱雄英立即命人引入早已等候在外的几位商人和农民代表。
一位身着朴素的老农上前叩拜,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老汉柳德兴,金陵城外石桥村人。过去种的粮食只能卖给收粮商,价钱全由他们说了算。如今商道畅通,我们可直接运往各地出售,价格高了不少。去年老汉还添置了新农具,扩种了五亩地呢!"
接着,一位商人代表也上前作证:"小民严正大,做布匹生意。过去行业被几家大商把持,小商贩难以立足。如今货通八方,我等小商也有了活路。去年净赚百两,比往年足足多了四成!"
这些朴实的话语,胜过千百句慷慨陈词。殿内文武百官听得真切,不少人脸上露出思索之色。
朱元璋听完这些实例证词,龙颜大悦:"兴,国之大事,不在于守成,而在于变革。雄英此举,正是顺应时势,利国利民。"
他目光如电,扫视群臣:"朕决定,扩大商贸改革范围,推广至全国更多地区。黄子澄固执己见,罔顾事实,降一级留任。即日起,由太孙全权主持此项改革。"
朱允炆闻言,面色剧变,眼中怒火几欲喷薄而出,却又不得不强压怒气,露出勉强的笑容。
朝议结束,朱雄英率先向皇祖父行礼告退,随后随父亲朱标回东宫。一路上,父子二人默契地保持沉默,直到回到东宫内室,朱标才开口。
"雄英,今日一战,你胜得漂亮。"朱标神情严肃,"然胜利之时,更当谨慎。守旧派势力根深蒂固,一朝失势,必不甘心。你须防备他们的暗中反扑。"
朱雄英恭敬地回答:"父亲教诲,儿谨记在心。儿也明白改革不可操之过急,必当循序渐进,防止引起剧烈震荡。"
朱标微微点头,继而问道:"我听闻你已在筹划科举改革?"
朱雄英目光坚定:"正是。目前科举取士,过于注重八股文章,轻实际才能,导致朝中多是书呆子,少有真才实学之人。儿欲参考唐代科举,增设策论、武举等科目,打破士大夫阶层对政治的垄断,为大明注入新鲜血液。"
"此事关乎根本,阻力必然更大。"朱标神色凝重,"文人士大夫自古为官,视为天经地义。你若动摇此根基,必遭群起而攻之。"
喜欢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请大家收藏: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