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漫长的畜牧事业中,对红原鸡的驯化属于小学生难度,很可能红原鸡就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生物。
这一切源自红原鸡的一个鲜明的动物学特征——雏鸟的印随行为。当红原鸡雏鸟破壳而出时,会将第一眼看到的动物当成妈妈,并紧紧跟随。
这个概念在生物教科书中一笔带过,却在人类历史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如此时此刻。
少华部落捕捉到的红原鸡很能折腾,疯狂咕咕叫,用尖锐坚硬的喙攻击任何草率接近的族人。大家没办法,只好用树枝和绳索弄了个简单的鸡舍,铺上一层茅草将它们先关起来。
喂给它们食物也不吃,水也不喝,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野生动物基本都是这样的犟种。
但其中一只红原鸡在折腾一天后,于次日下出5个蛋,转机由此出现。
为了确保雏鸟出壳,母鸡停止作妖开始安安静静的抱窝,给它投喂蚂蚱它也吃了,还吃得挺开心。这是伟大的母爱,换来子子孙孙无穷代的奴役,啧啧!
红原鸡的孵蛋周期为21天与现代家鸡一致,在第二十天的时候,将母鸡吃掉,把这窝宝贵的蛋移动到营火附近,利用营火的温度继续加热。
第21天,雏鸡陆续破壳,它们刚睁开眼睛,就看到一脸和善的人类站在面前,于是迈着小碎步紧紧跟随“妈妈”。
前三天雏鸡依赖体内残留的卵黄营养,三天后逐渐开始喂它们苜蓿的嫩芽,还有随处可见的昆虫幼虫。
在雏鸡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始终有族人带着它们在部落及其周边散步,让它们熟悉部落的环境,特别是伴随人类的环境。
这样长大的雏鸟,基本脱离野性,将部落视作自己的巢穴。虽然它们依旧可能逃出部落,但是又会很快回来。
因为人类提供安全的环境,舒适宽敞的鸡舍,还有充足的食物。对比危机四伏的野外丛林,人类部落如同天堂。
不就是几个蛋么,拿走!
自此红原鸡开启和人类的同居生活。除了提供稳定的肉蛋、羽毛以及报时服务。在有鸡共同生活的居住区,各类毒虫的密度大为降低,因为红原鸡会吃掉它们,这算是一个意外之喜。
虽然是非常优秀的家禽,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此时的红原鸡体型较小肉质纤维粗糙,距离美味的家鸡还有一定的距离,可食用部分较少。
更致命的是红原鸡并非全年产蛋,受季节影响,每次产蛋4-8个,不像家鸡一次十几个的下蛋机器。
这些缺陷,又进一步要求少华部落开始掌握育种技术。
育种是一个相当深澳的生物学知识,好在人类本来就是动物。部落人不懂DNA,难道还不懂生孩子吗?
即使部落族人也清楚,选择配偶要选择身体强壮健康的,这样生下来的孩子才会更强壮更健康,这是动物刻在遗传物质中的本能。